1. 简化选择
大量的任务和想法堆积在大脑中,让人时刻牵挂着,自然太消耗「能量」,所以对于一些不重要的、细微的选择题,尽量让它们「不过脑子」。
要么,设计一套规则直接套用;要么,随便选一个,不要在上面耗费太多的时间精力,比如穿什么、中午吃什么…
提前整理个框架模板,每次写的时候直接往里套:
实验目的-时间-实验过程-实验结果-分析讨论(重要的内容可在另外专门时间写),毕竟哪怕实验记录,也是有些「流水化」的书写部分。
这样就可以把你的精力留给那些真正重要的、有价值、有意义的问题上。
2. 分解任务
写病历,病历检查,还要准备各种出科考试,还要对各种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评估……而且很多任务没法立刻着手去做,但它就是会在那里,一直吸引着你的注意力,让你不由自主地想着它。
对于这种情况,最常用的方法是:分解任务,并写下来。
1)把这些盘踞在脑海里的烦恼和事项写下来;
2)对它们进行分解:我可以先做什么,再做什么;大概在什么时候做;
3)准备行动时,只看第一步,不看其余的步骤。先做了再说。
具体操作方法:「新建」-「表格」-「插入」-「任务清单」。

大多数时候,我们的恐惧,往往并非来源于对象本身,而是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,有时行动起来自然就不那么恐惧了。
3. 集中精力先解决最重要的事
想清楚,我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?除此之外的事情,我能不能拒绝掉,或是尽量拖着,先不管它?
具体该如何做呢?
推荐大家按重要性去排列,如「四象限法则」 。
你如果想进步,就不能天天只完成「紧急而不重要」 的事(比如配试剂,同事们又临时约饭,约逛街),要多关注「重要不紧急」 的事情(比如提高科研能力,多看文献,多总结病历)。
对于研究生,最重要的事:毕业/找工作/读博/奖学金等,看看你每天做的事,是否对你目标有所帮助?
每天只要把最重要的事解决了,哪怕你其他事情没怎么做,你整体进度还是向前推进的。
4. 琐事集中时间段处理
明确自己效率高峰期(我是早上 9: 00-11: 00 效率最高),这段时间专门用来攻克难题,如阅读高分文献,整理复杂病历等(珍惜每天最高效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);
而对应 11: 00-12: 00,是我最容易疲劳又饥肠辘辘效率低的时候,每天这 1 个小时,专门用来处理杂事,完成了就打钩,再也不会在心里一直牵挂着这些杂事。
把碎片化的事情,尽可能集中到一个时间段一起做,来腾出整块的时间,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。